您好,欢迎来到大健康管理平台!
咨询电话:

13114631341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

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

2024-08-28 00:00      点击量:57  评论(0人参与)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近年来,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已达5482家。中医药传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正加速走向世界,已传播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四五”时期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规划》部署了10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等。当前,各地加快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本地中医药振兴发展。

青海

藏医医疗服务辐射全省

本报记者 王 梅

“在省藏医院尝试药浴治疗,明显感觉到腿部关节疼痛缓解了很多,藏医药比我想象中的更好!”家住青海省西宁市的吴玉芳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跑过不少医院、试过很多方法都没有治好,一遇到阴天下雨,连行走都困难,苦不堪言。在青海省藏医院接受药浴治疗后,吴玉芳腿脚逐渐松快了。

据青海省藏医院药浴科主任关却才让介绍,青海为藏医药浴法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药浴科是青海省藏医院的特色专科,一年的门诊量达5307人次,青海省藏医院临床中开展的藏医传统诊疗技术达200余种。“现在,我们与全省6家州级藏医院和6家县级藏医院共同组成民族医药医联体,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藏医诊疗新模式。”关却才让说。

2018年,“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海是藏医药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播地,为维护高原各族群众的身心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藏医药工作,印发《青海省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青海省扶持和促进中藏医药发展若干措施》等,各市州党委政府也出台扶持和促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全省中藏医药事业向高质量发展。

目前,藏医医疗服务已经辐射青海全省,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中藏医医院非药物疗法使用比例已达到20.57%,近300种中藏药制剂品种在省内238家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同时,青海实施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省97.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1%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建立8个市州级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开展中藏医适宜技术培训,并指导中藏医馆推广应用中藏医适宜技术,不断提升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全省开展中藏医药大讲堂活动,陆续举办“河湟杏林讲堂”“青海湖中藏医药大讲堂”“柴达木中蒙藏医药大讲堂”等活动,全面提升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藏医医疗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青海依托优势资源,以创新驱动、人才驱动为引领,不断加大政策、资金引导支持力度,青海藏医医疗、科研、教育、产业等各项事业得到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中藏医药管理局监察专员李渊海说。

河南

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

本报记者 朱佩娴

药香扑鼻的仲景经方养生药浴、随时可供饮用的中医养生茶、古色古香的中药讲堂室……走进河南省南阳市康养旅游基地之一的龙湾温泉,很容易被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医元素所吸引。“这里的经方养生汤泉与中医药浴异曲同工,是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的精髓,它是用药液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药疗水疗热疗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龙湾温泉研学部主任张朋介绍。近两年,已有近1.7万人次的市外游客慕名而来,体验中医康养项目。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河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当前,河南正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工作,着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医药高地。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南阳已成功举办15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9届仲景论坛,张伯礼、石学敏、张大宁等中医界泰斗、国医大师、两院院士在此讲学论道、研学经方。同时,南阳积极参与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其中医筋骨针法作为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已推广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仲景文化被人们熟知,中医康养项目愈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南阳依托仲景文化优势,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发展中医药康养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2021年底,南阳市出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全国健康养生之都。包括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养老、医养结合、健康食品等,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依托老界岭、丹江大观苑、宝天曼等旅游资源禀赋,把南阳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养生养老首选目的地;鼓励支持南阳各旅游景区和星级以上宾馆提供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和产品,设立艾灸健康馆、中医养生馆、南阳中医药特色产品商店等,鼓励支持和引导发展中医药特色民宿;发展中医药食疗和药膳等健康产品,开发特色药膳产品、养生食品、药食两用配方饮片等功能食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调理和慢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建设一批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四川

中医药强省重在强基层

本报记者 宋豪新

今年“五一”劳动节假期,正在值班的侯天舒医生收到新消息,她驻点帮扶时接诊的彝族同胞吴萍顺利生产后向她报喜。

去年1月,来自四川省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侯天舒医生响应省里号召,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中彝医院驻点帮扶。当地村民吴萍与爱人结婚多年,但一直未能受孕。怀着试一试的想法,吴萍来到了侯天舒的中医门诊诊所。经过望闻问切并结合针灸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吴萍体质增强了不少,后来顺利“有喜”。

“一开始,彝族老乡们不太了解中医,吴萍成了‘活广告’,我的门诊量一下子就上来了。”回想驻点帮扶的经历,侯医生笑着说道。在雷波县的一年时间,侯天舒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医疗技术、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雷波县中彝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留得住、能战斗”的中医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侯天舒是四川在建设中医药强省过程中,众多中医药工作者中的一位。中医药发展在四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四川始终坚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持续开展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即省级“百个中医专家团队”指导巡诊、市级“千个中医专家团队”坐诊带教、县级“万名中医”联村帮扶,分别深入县、乡、村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落实“百千万”行动,组建19支省市级中医专家团队,支持79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升服务内涵。“社区每周都有中医专家坐诊,我们老年人看病方便了很多!”四川天府新区大岭社区居民刘大爷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

四川不断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近3年来,医院通过中医医联体网络举行培训讲座50余次,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治疗技术和中医适宜技术10余项,内容涵盖穴位埋线、埋针、穴位贴敷等,帮助基层卫生院建起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以往患者身体有不适,只能前往医院看门诊。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基层中医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如今,四川许多中医院提供“护理上门”“智慧中药房”等服务,慢性病或康复患者只需网上预约,便可享受中医药入户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196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接入网上问诊平台并开通网上问诊服务。

江西

院校与师承教育互补融合

本报记者 周 欢

最近,即将从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毕业的研究生汤紫薇收获感满满。经过3年学习,她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敢下手治病了。“教得好!3年前选对了学校。”汤紫薇对岐黄国医书院赞不绝口。

岐黄国医书院组建的背后有一段故事。“现在很多院校软硬条件也越来越好,毕业学生越来越多,但是毕业后有多少学生能真正胜任中医临床岗位呢?”岐黄国医书院原副院长、教学督导刘英锋分析说, “最初,中医药教育是‘移植’西医模式,然而中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育人方式并不一样,结果就出现了‘排异’反应。”

江西中医药大学先后对全国200余位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进行调查,得出6大“成才经”——熟经典、重临床、跟名师、信中医、养悟性、善总结。201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协同组织下,岐黄国医书院成立。书院借鉴古今名医成才的共性经验,遵循中医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探索将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互补融合的中医育人成才之路。

半天跟师跟诊,半天上课读书。汤紫薇每天要跟着老师诊治10位左右患者,“我先接诊,并给出诊断,然后老师再审看,在对比中不断感悟提升。”汤紫薇说。

“对具体病例,不是拿证型和理论去套用,要学会从分析症状着手,进行辩证鉴别诊断。”汤紫薇感悟颇深。经典理论研修突出辨证论治方法,书院要求学生通过全文背诵经典,增强对《伤寒论》等名著的意境领悟;开设《中医辨证论治程式通论》《仲景疾病症候分类纲要》等特色课程,系统解析经典理论中的思维轨迹;要求学生熟记方剂300首,掌握300味常用中药的药性、药效等。“学习时间很紧张,经常要挑灯夜战。”汤紫薇笑着说。

“让学生在熟经典、跟名师中强信念、养悟性。”刘英锋说,10年探路,书院教学成果喜人,“每年限招3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已培养毕业生149名。”

据了解,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江西着力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不断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纳入临床实践教学考核内容。

贵州

中药材质量全过程可溯源

本报记者 黄 娴

初夏时节,走进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大棚种植的50亩淫羊藿生机勃勃。在不远处的生产加工车间,含淫羊藿的中成药被贴上溯源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

产品名称、种源信息、种植管理、采收加工……轻动手指扫描中药材外包装上的溯源码,就能详细了解该批次药材从种植到加工全过程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

“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等关键环节信息均由专人上传至溯源平台,全程留痕,让消费者放心。”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中药材资源部副经理王新村告诉记者,溯源平台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从源头保障了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产业良性发展。

贵州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全省各类中药材资源多达5300余种,是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为有效提升全省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早在2016年,贵州就充分发挥和融合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大省优势和大数据高地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性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规范中药材及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促进全省中医药产业链科学发展。

2020年9月,贵州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推动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

同年10月,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紧紧围绕信息发布、电商交易、质量检测和质量可追溯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形成覆盖种植、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追溯体系,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

目前,已有1017家单位入驻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服务平台,覆盖中药材种养殖、初加工、生产流通及医疗机构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和单位,共追溯药材品种89种,可追溯种植面积72.31万亩。

据了解,下一步,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将积极打造基于质量追溯保证的中药材(大健康)交易系统,全力构建“上联农户、下达终端、线上交易、场厂对接、就地仓储、快捷配送”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商家上架可追溯、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全面提升“黔药”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助力健康贵州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平台首页 新闻资讯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名录 招商加盟 行业展会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弓|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24版权所有牡丹江市东安区心天益中医养生馆 All Rights Reseved.

电话:13114631341 邮箱:643435493@qq.com

备案号:黑ICP备20240275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