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在北京举办。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指导,PEC China、至顶科技、软积木主办,AIGCLink、爱智岛人工智能艺术家创作联盟、LangGPT、硅创社等联合主办,数百家行业协会、研究院、社区与知名机构协办,共探“新作品时代”的AI未来图景。大会以“一句提示词,一个新世界(one word, one world)”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与创新实践者。大会通过微信、微博、PC平台等渠道实现70余家头部科技媒体与AI社区联合直播,并获得100多家媒体宣传支持,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70万,线下参会规模达1400人。作为协办方之一,易论AI创始人易亚婷也受邀主持大会。会上PEC发起人Maxim.Salnikov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今天人们每天都与大模型交互,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中国AI生态体系充满活力且发展迅速,不仅在科研和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迅速,同时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PEC发起人Maxim.Salnikov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
9月15日中午,由区科协主办的“AI在身边·人工智能科普展”热闹启幕。作为全国科普月萧山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汇聚15家本地及市内部分区人工智能企业,以图版展示结合互动体验的形式,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AI融入生活的N种可能。,时长00:30活动现场刚走进展区,杭州气味王国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便凭借多变的气味吸引目光——时而飘来森林草木清香,时而弥漫浓郁巧克力味。“这是脖戴式气味播放器,能将视频里的气味数字化编码,在视觉、听觉之外增添嗅觉,打造三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公司市场经理倪翰领边演示边介绍。该设备已落地影院、文旅场景,如“印象西湖”演出中,观众便可随剧情闻到对应的气味。展台上,去年研发的“气味小播”更显亲民。这款巴掌大的智能数字气味播放器,连接手机小程序即可控制,一次能装6种固体气味胶囊,背后还有4000多种气味库可选。“它能当气味闹钟,早上不用再被刺耳的铃声吵醒,而是被喜欢的香气温柔唤醒。”倪翰领表示,目前设备已与一些酒店、汽车厂商达成投放合作。另一边,杭州入目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AI眼镜前也聚集了不少体验者。“你好小橙,请拍照。”随着指令下达,
腾讯正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积累的技术能力全面开放,并宣布其云基础设施已完成对主流国产芯片的适配。9月16日,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举行,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向智能化要产业效率,向全球化要收入规模”,已经成为企业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腾讯将打造”智能化”与”全球化”两大效率引擎,助力企业稳健和可持续增长。公司发布了涵盖开发平台、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的“腾讯云智能体战略全景图”,并推出了混元3D 3.0基模、智能体开发平台ADP 3.0等多项新产品与升级,意在推动“好用的AI”在各行业加速落地。对市场和投资者而言,一项关键的进展是腾讯在算力层面的表态。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宣布,腾讯已全面适配主流国产芯片。此举旨在通过软硬件协同的全栈优化策略,整合不同类型的芯片,对外提供高性价比的AI算力,以应对当前备受关注的算力供应挑战。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AI已成为腾讯新的收入增长引擎。根据财报,腾讯2025年第二季度To B业务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达到555亿元。通过全面开放其技术沉淀与实践,腾讯云希望将A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后,人们对AI的期待从未如此迫切。电商公司上线智能客服,银行开始使用投研助手,技术企业借助AI的力量写代码、跑程序,寄望它成为下一个驱动效率与利润的通用技术。但在拥抱AI的几年间,企业管理者们发现:客服机器人能秒级回复几千条咨询,但它却只会重复自己学过的句式,对人类真实的情绪和语义“毫无感知”。最后还是得转人工,用户体验依旧没有提升;投研助手写报告的速度加快了,但投决流程仍靠人工拍板,业务效率几乎停在原地;研发部门,AI写出的代码逻辑与既有体系脱节,质检与调试难以下手。这种尴尬也出现在40年前。“你能在任何地方看到计算机,唯独看不到它们出现在生产率统计里。”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在1987年的这句话,曾是IT产业的真实写照。那时,企业已经大规模采购计算机,却没能改变产出数据。直到1995年后,随着流程被重新设计,IT才真正兑现生产力红利。今天的AI正处在类似的关口。模型的精度与速度不断刷新,但它依旧只是个人提效的工具,并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增长。许多管理者的心态,也从最初的期待、焦虑,变成了观望。MIT媒体实验室今
“如果脑机接口真的进入人体,它注定不是‘无创’的。”科幻作家王侃瑜第一次读到脑机接口的新闻时,彼时的大多讨论,都围绕着人脑是否因此可以变得更强,人工智能能否“直连意识”,她想到的却是另一件事:一根要放入神经系统的金属细丝,会不会让人感到疼?在后来的小说里,她把脑机接口植入人脑比喻为贝类“育珠”,“你体内被植入了一个异物,然后你要用你自己的肉身慢慢去磨它、包裹它、塑造它。”身体性的感知在主流科技话语中常被忽略,然而,一些女性科幻作家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过去两年里,AI从技术突破,成为大范围使用的工具,大模型、脑机接口,一系列科技新兴词各处涌现,附带着的焦虑也常常相似:“AI会不会取代人类?”“谁将成为超级个体?”关于技术的讨论,一边通向人类可能被用后即弃的恐惧,一边则是未来无限的技术乐观主义。关于技术的叙事从来不是中性的,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技术,以及在未来如何使用它。这些问题也是《身体,再来》的写作思考之一,这本书由来自中国与韩国的女性科幻作家共同完成,她们以身体为主题,在各自的科幻故事里,讨论技术如何改变身体的感知方式,如何塑造我们与他者、与非
2026年,一部AI动画电影将在全球上映。它不来自皮克斯,不来自梦工厂,而来自OpenAI。据《华尔街日报》9月8日报道,OpenAI希望通过一部电影证明,生成式AI能够让电影制作比好莱坞目前的方式更快、更省钱。他们要拍一部叫做《Critterz》的AI动画电影。预算不到3000万美元,制作周期九个月,全流程以AI驱动。这不是试验短片,也不是幕后AI辅助的“半人半神之作”。它是一次明确的宣言:AI可以直接成为主导创作的主体,而不只是工具。某天,我在朋友圈刷到刘润写的一句话,忽然就有了新的现实参照。“不负责任地盲猜:最晚2026年,会有一部漫威质量的纯 AI 制作的电影全球上映。”几个月前,这只是未来感极强的预测。而现在,它几乎已经落地。不是“会不会”,而是“怎么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怀疑:AI怎么可能拍电影?它没有直觉,没有共情能力,缺少节奏感和镜头语言,不会设计人物弧光。还有那点“命中注定”的灵光——这些AI哪学得来?但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近三年的AI进展,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每一次“AI做不到”的事,基本都在几个月内被AI做到了: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数字中国”助力全球共享数字“新机遇”——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侧记》。全文如下:黔山秀水,数潮涌动。近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在贵阳举办。来自31个国家的1.6万余名嘉宾和375家中外企业参会参展,人们穿梭于各个展馆,一幅由人工智能(AI)、低空经济、量子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交织的数字中国生动图景跃然眼前。今年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数博会作为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一路见证中国与世界携手拥抱数字时代,成为观察数字技术演进、交流数字经济治理、共享数字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与会人士认为,凭借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放的数字技术合作和积极的全球数字治理参与,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包容性增长贡献了智慧。夯实“数字底座” 缩小各国数字鸿沟数字中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数字底座”的支撑。近期,由中建四局承建的中国建设银行贵州贵安新区数据中心及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项目(一期)首栋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建成后可满足10
科技日报--数字报 | 国际在线_读懂国际 点赞中国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新浪财经_金融信息服务商 | 环球网_全球生活新门户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吉林市神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备案号: